原标题:天安门升旗,藏着中国人不知道的秘密

原标题:天安门升旗,原标藏着中国人不知道的题天秘密

天刚蒙蒙亮,国旗护卫队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前。安门

从金水桥头到国旗杆下,升旗他们需迈出96步正步,中国知道代表着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原标

寸步不少。题天

擎旗手将国旗从旗杆底部升至顶端,安门用时2分07秒,升旗这是中国知道太阳滑出地平线的时间。

分秒不差。原标

当第一缕曙光从东方照向中国时,题天五星红旗便会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安门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升旗《义勇军进行曲》,唤醒这片土地上的中国知道人们。

365天,国旗护卫队始终如此。

坚定的步伐未变,笔挺的身姿未变……

唯一改变的,是手中那叠庄严的五星红旗。

展开全文

是的,你没听错。

天安门升旗仪式所用的国旗,每天都会更换。

1年365天,73年是26645天。

这么多国旗,去哪了?

国旗的使命

天安门的国旗之所以频繁更换,是因为它不允许有丝毫破损。

必须“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

因此,天安门国旗「服役时间」极短, 清晨上岗,傍晚便光荣下岗。

功成身退后,它的归宿不是埋灰的仓库,更不是肮脏的垃圾桶。

国旗护卫队会将它精心叠放进定制旗盒中,标明日期和编号,那是它独一无二的姓名。随后交给低调的神秘组织——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收藏管理,由此开始新的使命。

它可以是文物。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历史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它听过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龙吟,吹拂过这片土壤改天换地的气息。

看见它,仿佛看见那一天的波澜壮阔。

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它可以是战友。

1999年11月20日,一面五星红旗伴随「神舟一号」出征太空,代替亿万国人,探索星辰大海,它们共同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时代。

2000年1月1日,21世纪的第一天。

在亿万国人的注视下,这面凯旋而归的国旗在天安门前缓缓升起,它身披浩瀚星河,点亮华夏大地。

它可以是荣誉。

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2021年3月10日,一面名为「2012年10月11日」的天安门国旗,就被赠予莫言文学馆,该日期,正是莫言获奖的那天。

无言胜万语,一旗顶千金。

对莫言等为国争光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奖赏,比一面天安门前升起的国旗更荣光。

当然,它更为特殊的使命,是作为 英雄的勋章。

英雄的勋章

2022年元旦前夕,一面 「2021年8月1日(建军节)」的国旗跨越5000多公里,从天安门广场来到遥远的喀喇昆仑。

这里是中国的边境,更是和平年代的生命禁区。

2020年6月15日,戊边战士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人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那天,印度军人悍然越过边境线,践踏中国领土。

团长祁发宝双臂张开,只身拦在上百名“恶徒”面前,试图阻拦。

谁曾想,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入侵,对方根本不愿交涉,甚至手持钢管、硬石朝祁发宝攻击。

霎那间,祁发宝头部遭到重创,当场受伤。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数量,其他战士没有丝毫退缩,立刻加入战局。

最终,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三人英勇牺牲。

23岁的王焯冉在支援途中,由于冰川河水过于湍急,一股突如其来的激流将他和战友冲散。

好几名队友跌落刺骨的河内,生命危在旦夕。

王焯冉没有犹豫,一个猛子扎进河里,拼尽全力将他们推上岸。待队友得救后,他早已精疲力尽,身子骨都被冻得失去知觉。试图上岸时,一只脚不小心被水中巨石卡住,挣脱不得。

意识朦胧之际,他留下一句“照顾好我老娘”后,身体便倒在激流中。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像王焯冉等人一样为守护喀喇昆仑而牺牲的战士, 足足有112位。

他们将生命悬于一线之上,攀雪山、踏险峰、渡冰河、斗外敌,是为了守护祖国的分寸疆土,更为了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当这抹鲜艳的中国红绽放于凛冽的冰河旁,便是他们功绩的最好证明。

从喀喇昆仑往东北方向行进,穿过一望无际的兴安林海,便来到了漠河北极村。

这里驻扎着一支我国最北的消防救援站—— 北极村消防救援站。

不是北极,胜似北极。

消防战士每天5点,就要扛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低温工作,工作难度指数级高于其他地方。

18岁的古誓言来到北极村的头几天, 冻得连眼睛都睁不开,别说出警救火,连动动手指头都得咬紧牙关。

每次出警回来后,脱衣服也是个大难题,低温让它死死地冻在自己身上,根本掰不开,必须用棍子敲打很久才能脱下来。

图源:黑龙江网

更何况,北极村虽偏,事情可不少。

它作为5A级景区,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赶赴此地,吸着香烟,住着木头房子,闯着深山老林,可谓危机四伏。

2021年3月,一名游客被困深山,如果不及时救援,将会被活生生冻死。

消防战士火速抵达目的地,然而他们面临的困境不止是搜人,还有寒夜的低温和没过膝盖的积雪。

一脚下去,可能是平地,也可能是深坑。

两公里山路,他们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痛觉和寒冷同时刺激着身体,意识随时处于飘忽的状态。

找到昏迷的游客后,几位战士一边抬着担架,一边为保持清醒,不时往嘴里塞雪,才得以准时将游客送达医院。待回到寝室脱了鞋,他们的脚踝早已肿得沙包那么大。

这种冰与火的淬炼,365天,他们一刻不歇。

图源:新华社

他们辛苦、危险,但绝不孤单。

茫茫冰天雪地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将承载着我们的感恩,陪伴他们。

伟人的棺椁

2021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仪式在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现场的几样东西直戳泪点。

一是墓盖上的两只碗,一碗粳米、一碗稻谷。

粳米的碗壁上刻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稻谷的碗壁则写着“纪念农民丰收节”。

中国人口众多,一代又一代人不停地与饥饿进行抗争。

终于在袁隆平等人的努力下,14亿国人吃上了饱饭。

这两碗米,是他留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对他的思念。

二是一把小提琴。

拥有它,是袁隆平从小到大的梦想。

1953年,他用自己的第一笔工资买了把27元的小提琴。

岁月漫长,科研艰辛,每当他面临难以攻克的难关时,都会自我安慰:“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小提琴,便是他的精神支柱。

三是骨灰盒上的五星红旗。

袁隆平院士一生埋首农田,钻研田野,是为了这面红旗和身后的亿万国民。

他在“红旗”下诞生,也在红旗下长眠。

就让这面五星红旗,化作伟人的棺椁吧。

2021年9月15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这是一面「2016年10月16日」的天安门国旗,升旗那天,恰好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开馆之日。

或许有人已经忘记郭永怀是谁,但提起“两弹一星”绝不陌生。

他,正是这项伟大事业的元勋。

在那个帝国主义对我们虎视眈眈的年代,正是因为郭永怀等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投身“两弹一星”,中国才能突出重围。

悲戚的是,郭永怀却突遭变故,猝然离世。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奋战整整两个月后,终于对「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高兴极了,决定立刻飞到北京,交付这份重要数据。

同事劝他:“晚上飞机不安全,要不明天再走吧。”

郭永怀一刻都不想等,笑着说:“没事,晚上更好,睡一觉就到了。”

第二天清晨6点,当飞机抵达北京上空时,突然失去平衡,不停地在空中左右摆动。

还未等军队援救,它已轰然坠地,随着一声爆炸,燃起熊熊火焰。

等救援部队扑灭大火,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已被烧成焦炭,两人的胸口中间,夹着一个完好无损的皮质公文包,正是那份重要数据。

他们即便身陷绝境,也要拼死保护它。

郭永怀守护了我们的未来,我们也理应纪念逝去的他。

这面国旗,便是最好的证明。

今日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千千万万负重前行的英雄们。

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有的依然坚守在前线。

他们奉献一生,只为让普通的我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致敬他们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这面沐浴过中国第一缕晨光的五星红旗,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仪式和浪漫。

如果可以的话,当你在天安门前观看升旗仪式时,能否投以致敬的目光。

因为它,将是下一位英雄的勋章。

22 / Feb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白 蘋

微博:视觉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