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师观音画赞研究

文章信息

作者:陈昭伶

内容简介

禅宗不立文字,宋代教外别传,禅师以去“偶像化”的观音教化方式,“直指人心,画赞见性成佛”。研究但在《全宋诗》中收录禅僧大量有关于佛菩萨圣像画赞,宋代内容相当生动活泼,禅师赞体可说在佛教焕发新的观音活力。文章专就《全宋诗》及《全宋诗订补》检出两宋禅僧所题之观音画赞,画赞过观音文学画赞作品的研究解析,解读禅僧诗人从“无相”到“有相”的宋代观音内涵,以及他们所体悟的禅师心灵境界,有助于了解当时观音信仰之内涵。观音内容共分五部分:

第一,画赞探讨汉传观音信仰源流与发展。研究根据观音的名号与身世的研究,作者指出汉传观音信仰从南北朝经隋唐至宋元以至明清的长期发展,其相关理论和修持仪轨等相当庞杂,其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佛国到人间、从崇高向世俗的转变。

第二,分析宋代禅僧画赞观音形象。根据禅师观音画赞中较常出现的有杨枝观音、水月观音、千手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形象的分析,鱼蓝观音的画赞占近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宋代禅僧们独厚此形象之观音。其鱼蓝观音几乎与鱼妇形象相差无几,如同民家妇女朴实无华。作者认为其原因鱼篮观音走入红尘是与庶民文化结合的体现,即是说观音信仰更进一步地走向大众化、中国化;更重要的是在禅僧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之菩萨化鱼妇身度生是大悲心的体现,即是由空性智慧生方便慈悲而成就度生事业。

第三,宋代禅僧观音画赞之造形分析。禅师的画赞中的观音皆为婉约柔和的女性特质,表情祥和,垂首低眉,俯瞰世间;手中所持物件主要以念珠、净瓶、杨柳枝、经书;坐骑主要是莲、叶、磐陀石等;坐姿主要是“水月坐”、“如意坐”的自在姿态,打破佛像一惯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让人感到亲切和自在,因而达到宗教感人法效果;背景造形中未见背光描述,但有善财协士以及石、岩、海、浪、月、花、木等为背景。

第四,分析两宋禅僧观音画赞之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三大类,然以议论或名相出现最频繁的则以是《楞严经》中耳根圆通法门为其观音信仰法的思想根源。原环境描绘多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有关,十三世纪后期之画赞出现浙江普陀山之圣地,其内容以赞阐扬观音菩萨悲智,随类应化外,并以诗示禅、以诗宣教,此独特风貌是中国诗禅合一的具体反映。

第五,宋代禅僧观音画像之艺术形式与特征。(一)从观音书赞体裁的统计,其最大的特点即兼采众体,不限篇幅长短和句式,不拘于格律,可直接表达作者个人的佛学思想、见解主张和对观音法门的体悟。(二)归纳宋代禅僧的观音书赞之美学特质有四个方面:藉书喻禅,作实践印证的手法;以简略笔法,随心应手写出胸中的丘壑;跳脱格律,不局常规,道出悟道者的境界;赞中有禅,书中有赞,是诗书的巧妙融合。

总之,通过宋代禅师观音画赞的分析,了解禅僧对缘起性空的思维,用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观音画赞表现出禅学内在最高境界,发挥写意的内涵,从有象到无象,又从无象到有象,衬托成出自觉觉他的标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